找到相关内容1196篇,用时3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泛论(八)

    天台。日本天台,其后经由慈觉大师圆仁、智证大师圆珍,乃至慈慧大师良源而大有发展。慈慧大师门下,尤其是慧心院源信及檀那院觉运奠下慧心、檀那二流的基础,而隆盛于平安时代的后半期。由于法门的隆盛,日本...不如说是大师己心的注脚,是在显示天台之所宗,重视止观。因此,《玄义》、《文句》是在揭示迹门的始觉法门,《止观》是揭示门的法门。所谓迹门、门,是以《法华经》一部二十八品的前半十四品为迹门说法,所说...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1168626.html
  • 层层遣除的般若空观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经过一层层地“远离”,不断扬弃,远离到无可远离的程度,便是灭除诸幻,与本心相契一如的境界。至此本心,已不可离。远离到无所远离,放下到无所放下,空到无所空,才是真实不坏的... 《圆觉经》运用般若空观,对各种相对的观念层层遣除,从而使人体证到纤尘不立的圆觉妙心。《圆觉经·普贤章》:“依幻说,亦名为幻。若说有,犹未离幻。”觉悟与虚幻相对而言,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幻。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4852215.html
  • 云何为‘佛十八不共法’

    :从佛之洞彻诸法真理而言,是觉悟义;从佛之明鉴万法明辨事机而言,是觉察义。佛之、始觉、究竟,与自觉、他、觉行圆满,以及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等种种道理,本来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换言之,因为有了,才说始觉,然后就有究竟;因为有了自觉,才有他,最后达到觉行圆满;因为有了法身佛,才有报身佛,所以就有化身佛。此即是《大乘妙法莲华经》所云之『由垂迹,开迹显,废迹立,为实施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5552737.html
  • 觉明上人法脉传承情况

    法门,为上人一生修道弘法事业打下坚厚基础。净禅师虽然没有法卷传予觉明上人,但上人不忘师恩,按“昌隆”的字辈排序,取“昌”字为自己众多的徒弟起法名,使净禅师一脉传承下去。  2、法派源流  临济宗智祖法派源流偈 (从第二十五世起):   智慧清净 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心源广续 昌隆 能仁圣果 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 正悟会融 坚持戒定 永继祖宗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53155760.html
  • 欧阳竟无思想中的几个论题

    特别是他如何借助于唯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佛教形上学系统。在这一部分,分别讨论欧阳佛学系统中的形而上学构架和他对如来藏和阿赖耶识两个关键概念的解释。欧阳以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上特殊的“心性寂”与“心性...中国新儒家,特别是熊十力,对唯识学形而上学所进行的儒家化的改造。从欧阳竟无有关“心性寂”与“心性”分判,以及他与熊十力之间关于唯识问题的讨论,都表现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对“正统性”追求。另外一个...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31162171.html
  • 善知识

    善知识  圣开法师  十回向位  一、离众生相回向—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  生回向。  二、不坏回向—正显中道,归趣,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回向—之理,湛然常住,能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觉智周圆,无所不逼,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

    圣开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52067678.html
  • 禅宗对佛教人文精神的张扬

    不假缘起。   若以众生心净,自然有大智慧光,照无余世界。   又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涅槃,无漏性智自具足。   其智证者,之智也。今言智证者,即以之智慧知故,称为智证。   众生有无师智自然智,众生承自然智得成于佛,佛将此法展转教化众生,得成正。(以上均引自《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禅宗揭示的“觉性”、“之智”,以及强调...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2359469.html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弥陀两世尊,以及六方赞叹的诸佛大慈大悲。也就是不辜负各各所具的善根因-“”,与善根果-“究竟”。这因果不二,两无二的妙法了!同道们,愿共勉!   二、广显此句义理   (1)约事明  ...自性亦无尘境,当向无见闻觉知处念。也不可妄生分别,说没有“妙有”的依正境界啊!   说到这儿,念佛的念,参禅的参,修观的观,都是始觉的异名;自性弥陀,本来面目,真空理体,无非实相无相的的异名。执名...

    慈舟法师开示

    |净土|极乐世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8/19595228055.html
  • 佛教和谐伦理观及其“应然”向度

    “和谐”在这里是作为一个目标和理想。佛教的觉悟境界揭示了种种和谐的微妙之境,但是这种境界本身是需要我们去“觉悟”、去“转依”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有些佛教学者对中国佛教“思想”以及日本传统“和”的观念进行过反思和批判,虽然其结论过于武断(批判者通过批判、和的思想,进而将中国佛教、日本佛教判为“非佛教”),但其对佛教“和谐”思想的反思却是值得我们咀嚼的。在批判者们看来,“”与“和...

    唐忠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3060250.html
  • 吕澂与禅学研究

    觉悟,仿佛这才是佛法之。舍离涅槃正定而谈智慧觉悟,不是流于知解,便会落入言教。能知涅槃,能证涅槃,才是智慧的体现;世间苦,悟涅槃乐,才是觉悟的本义。因而是否有智慧,不在口说,而在对涅槃的体认与证得。...,而本来觉悟,原为鼓起众生信心的方便说。末法众生,根性下劣,故自信不及。虽告之心性净,本来具足如来胎藏,亦不肯信,不敢发心求道向佛。有不得已,乃再示方便,告之本来是佛,性觉悟,不须费力修证,...

    文 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94363140.html